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咨询 > 正文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新冠肺炎疫情心理防疫手册

【来源:审核: 复核: | 发布日期:2020-05-11 】

一、新冠肺炎知识科普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

据央视新闻消息,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介绍:卫生防疫专家强调,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在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在1周后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

一要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二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三是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佩戴好合适的口罩。四是良好安全的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做饭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五是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二、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常见的心理应激

(一)焦虑

由于肺炎疫情的发展,各地高校的开学时间待定,高校大学生们在家中度过了“史上最长寒假”。漫漫长假,有些同学开始陷入了无尽的焦虑之中:担心开学后,学校授课进度会受到疫情的影响;在家无法进行户外运动,导致体重上升,为发福的身材而担忧;每天过着“卧室——餐厅——客厅”三点一线的生活,生活节奏严重打乱,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导致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双双陷入“亚健康”状态;精神空虚,想要学习,却提不起劲头,每天总是为完不成学习目标而自责... ...以上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情况。过度焦虑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使人感觉呼吸急促、胸闷、身体乏力、肠胃不适,身体的不适继而又会加剧心理的焦虑感,导致恶性循环。

(二)疑病

面对疫情,有些大学生开始出现疑病,表现为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过度敏感,进而引发过度反应。例如,有些学生将自己的一些身体反应与新冠肺炎联系起来,怀疑自己是否患有新冠肺炎。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当然要关注自己是否有发热、干咳、乏力等情况,如有上述情况要尽快送往发热门诊进行诊断,从这一方面来看,适度的疑病会帮助我们“早发现、早治疗”,但是,凡事有度,若过度疑病,则会使人放大身体的某些自然反应,导致个人认为此现象是病态的,进而诱发心理恐慌,虽然理性上知道不必草木皆兵,但就是无法摆脱这种心理状态,进而陷入苦恼。

(三)恐惧

在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种相关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这其中,真假信息鱼龙混杂,当前大学生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尚不成熟,面对真真假假的各路消息,有些大学生开始被一些虚张声势、不客观的“新闻”而吓到,翻看着微博、朋友圈、群消息,越看越担心、越看越害怕,进而陷入恐惧。过度的恐惧会导致个体陷入濒死感、心慌气短、失眠多梦、食欲下降等躯体症状。

(四)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简而言之,即当某人了解了他人所经历的灾难时,由于共情能力过强,使他过度投入到他人所经历的悲剧情境中,进而感受到巨大的悲恸和痛苦,即便他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他人所经历的悲剧情景,悲剧情景中的当事人与他也并无关系,他仍能陷入某种悲痛情绪而无法自拔。对于当前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种替代性创伤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媒介替代性创伤,随着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的普及,大学生们能够从抖音、微博、微信等各种信息传播软件中获得与疫情有关的各种创伤性信息,长时间暴露在这些创伤性信息中,使得某些大学生开始陷入一线医护人员才能体会到的创伤性情绪中,轻则情绪低落,进而难过流泪,重则陷入抑郁。导致替代性创伤的原因,一方面与媒体过度披露创伤性消息有关,一方面与某些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关,此类大学生具有高共情能力、高同理心的特点,遇到创伤性新闻,更容易引发替代性创伤情绪。

三、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应对方法

(一)情绪调节策略

当我们察觉到自己已经陷入焦虑、恐惧、疑病等负面情绪时,不必惊慌失措,因为适度的焦虑、恐惧等情绪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疫情的警惕,有利于我们对疫情的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应。因此,不必过分压抑这些负面情绪,也不必一味抗拒这些负面情绪,全面否定负面情绪只会使自己在这“泥潭”中愈陷愈深,因此,我们既要对自己的情绪变化保持敏感,又要适当放松心态,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应对负面情绪。

1.学会发泄情绪

面对负面情绪,应当学会倾诉。特殊时期,我们迫于疫情的原因无法走亲访友,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压力。当有负面情绪时,我们首先可以向爸爸妈妈等身边的亲人表达自己的想法,释放情绪压力;其次,也可以通过微信、电话、QQ等方式与自己的好朋友联系,与朋友一起分担负面情绪。每个人的鼓励和支持,都是一股积极的情绪力量,即使倾诉并不能获得专业性心理支持,但倾诉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压力的过程,由此得到缓解情绪的效果。此外,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哭泣等方式来发泄负面情绪。

2.学会积极的自我关注

每天足不出户,生活必然会缺少一些新鲜感,心情也许过于平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情,从积极的角度关注自我的情绪状态,每当情绪发生一些积极变化,都要加以记录,感受自我心态的积极变化。另外,也可以用便利贴写下今天你发现的“三件好事”,贴于床头,感受生活带给你的正能量。

(二)行动策略

1.选择性获得信息

面对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我们应该如何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了解新冠肺炎和疫情发展的真实情况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新闻联播、“学习强国”app、经过官方认证的微博账号等信息发布渠道获得一手、详细的疫情信息;其次,大学生要提高对于信息的辨识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不做谣言的推波助澜者;最后,对于不实信息,要勇于向有关部门举报,做谣言的切断者。

2.维持正常的作息规律

在当前疫情的大背景下,随着外界刺激的大量减少,大学生的心理节律打乱,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随着这些负面情绪的增加,势必会使得大学生在疫情过后很难回归正常生活中去,而心理的节律与生理的节律息息相关,因此,拥有正常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在家中要遵循正常的生物钟,有规律地作息,白天不嗜睡,晚上不熬夜,合理安排饮食,多喝水,保证蔬菜与蛋白质的足量摄入,另外,也可以做一些室内运动,如跳绳、柔力球、瑜伽等,以保证增强抵抗力。

3.充实生活,转移注意力

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若已出现心理应激,可以通过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加以应对。例如,我们可以阅读一本平时“种草”感兴趣已久,却又没时间阅读的书籍,现在我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可以尽情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另外,也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玩儿一些亲子小游戏,在游戏中,不仅可以获得乐趣,更能够增加与父母的互动沟通,增进感情。通过上述活动,不仅可以使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脱身,更能培养积极情绪,获得健康心态。

(三)身心放松策略

1.腹式呼吸法

先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坐着躺着都可,通过鼻腔慢慢地将空气吸入肺的最底层,同时慢慢地从1默数到5。把手放到腹部,当你吸气的时候,会感到肚子默默地鼓起来,屏住呼吸,从1默数到5,通过鼻子或嘴,慢慢地将气呼出,确定将气完全呼出后,再正常呼吸几次,重复上述步骤,每次练习3—5分钟。

2.肌肉放松法

手臂放松:伸出右手,握紧拳,使整个右前臂变得紧张、僵硬,伸出左手,握紧拳,使整个左前臂变得紧张、僵硬。双臂伸直,两手同时握紧拳,紧绷手和臂部。

头部放松:皱起前额肌肉、眉头、鼻子和脸颊(可咬紧牙关,使嘴角尽量往两边咧,鼓起两腮,似在极度痛苦下使劲一样)。

躯干部位放松:耸起双肩,紧张肩部肌肉,挺起胸部,紧张胸部肌肉,拱起背部,紧张背部肌肉,屏住呼吸,紧张腹部肌肉。

待上述肌肉持续紧张、僵硬几秒后,同时放松全身所有肌肉,体验全身放松的感受。

(四)寻求专业帮助策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因新冠肺炎的出现和发展,我校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响应教育部、山东省及学校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在疫情期间为我校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心理辅导服务:心理援助热线由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接听;若同学们需要网络心理辅导服务,需关注“德州职院心灵驿站”→填写留言→后台工作人员24小时内进行咨询师匹配(需要稍作等待)→志愿者添加来访者微信号→提供语音或文字沟通形式的心理支持。另外,同学们也可以通过收看疫情防控特别节目—《新课堂——同心战“疫”特别节目》、“安心大讲堂”、山东教育频道推出的《同心战疫》等权威心理支持节目,从而获得心理帮助。